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课程名称 |
仪器分析及实验 |
课程性质 |
专业课 |
学 分 |
2.5 |
学 时 |
48 |
开课专业 |
应用化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 |
授课对象 |
大三 |
二、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
1.课程思政建设目标
(1)培养学生学习和进一步研究仪器分析的兴趣,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勤于思考、追求真理的价值观;
(2)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发展中的创新成就,使学生了解历史、尊重历史,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;
2.思政内容挖掘
(1)创新方面
在仪器分析发展过程中,存在很多创新成就,可以挖掘出创新教育案例。
(2)事物发展规律
仪器分析方法原理中蕴含了大量的事物发展规律,可以挖掘出事物发展教育案例。
(3)爱国主义
在仪器分析发展过程中,也有我国科学家的贡献,可以挖掘出爱国主义教育案例。
3.教学融入
在教学过程中,根据教学内容,有机、适当的融入思政元素。
三、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
(一)案例名称
第8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
(二)教学目标
1.了解发光分析的概念,理解荧光及磷光产生过程。
2.了解影响荧(磷)光强度的因素,理解内外因对事物的影响。
3.了解荧光光谱仪及其应用。
(三)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
思政教学重点 |
学习荧光光谱的三维特性,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。 学习影响荧光光谱的因素,融入内外因共同作用。 |
思政教学难点 |
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及事物发展规律。 |
思政教学方法 |
教学方法: 教师讲授为主,结合案例教学、学生小组讨论等形式。 |
思政教学实施 |
实施过程: 讲授PPT,随堂与学生互动交流 |
课堂教学 |
教学组织 |
教师活动 |
基本教学内容 |
思政元素 |
思政案例 |
课程教学内容导入 |
分子发光类型(按激发模式) 1.光致发光 2.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 |
|
|
教学内容 |
8.1分子发光基本原理 |
|
|
|
8.2分子荧光(磷光)分析法 8.2.1荧光(磷光)光谱 8.2.1.1荧光(磷光)光谱的三维特性 |
三维特性引申到必须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,不能片面的看问题与事物。 |
苏东坡的《题西林壁》: 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 |
8.2.2影响荧光(磷光)光谱的因素 8.2.2.1分子结构与荧光(磷光)光谱的关系 1.共轭π键体系 2.刚性平面构型 3.取代基的影响 4.最低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性质 |
内外因共同对事物产生影响。内因是决定因素,但也必须考虑到外因的影响。 |
中国革命的成功: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人民群众的支持,国民党政府的腐败。 |
8.2.2.2化学环境与荧光(磷光)光谱的关系 1.溶剂的影响; 2.介质酸碱性的影响; 3.介质的温度和黏度的影响 4.有序介质的影响 5.微环境的影响 6.共存物质的影响 |
|
|
8.2.2.3浓度效应与荧光(磷光)光谱的关系 |
|
|
8.2.2.4荧光(磷光)猝灭 1.猝灭 2.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 猝灭虽然导致荧光强度的下降,但也可间接应用于测定猝灭剂。 |
引申到事物的相互转化,“坏”事情也可以转化为“好”事情。 |
|
(四)教学效果及反思
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,引导学生认识事物、了解事物内外因的影响及事物的相互转化,从教学实践来看,课堂氛围活跃,教学效果良好。
四、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
1.通过从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、影响因素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,从课程内容中入手,具有一定的特色。
2.科学发展规律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,具有一致性,从中可以挖掘融入较多的思政元素,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